1
4月23日,成立僅1年的瑞幸咖啡正式在美提交IPO招股書,計劃登陸納斯達克。
作為2018年最具爭議的新零售企業,虧損近10億還計劃上市,自然會引來更多的爭論。
我詢問了身邊的一些企業家的看法,大抵分為兩派:
一派覺得瑞幸這是“班門弄斧”,背負10億虧損,竟然想上市,2019怕是再難翻身;
另一派則認為瑞幸“青出于藍”,能憑著新商業模式搶占行業大佬星巴克的“地盤”,未來可期。
要我說啊,能被爭議總是好的,一家企業能被高度關注,甚至被爭議,而不是被定論,就說明這家企業的生命力以及潛力不同尋常。
再者,如果我們要徹底研究一家企業的模式可不可行以及未來的發展,不能只看現在的局面如何,更應該“刨根問底”“追溯根本”。
2
今天我們談瑞幸,就免不了談瑞幸與星巴克之間的競爭,它們的戰爭絕不是簡單的市場份額之爭。
更是一場商業模式之爭,而差異化的模式核心就在于定位的不同。
這也是瑞幸做的最聰明的一點。
星巴克一直主打“第三生活空間”,倡導提供最優質的咖啡和服務,也是憑借這一點,俘獲了大批中國用戶。
如果瑞幸也走這條路,最好的結局不過是千年老二。
所以瑞幸團隊在最初定位市場的時候,就特別重視“對立定位”。
什么意思?就是找到對方強勢中的弱點,在定位自己的時候,強化對手的這些弱點,把對手逼到不利的競爭位置。
瑞幸具體怎么做的呢?
第一,分析市場環境,了解中國咖啡市場的年增速為15%-20%,而全球僅為2%。
第二,分析產品需求,了解到全球現磨咖啡占比87%,速溶占比小于13%;而中國速溶占比84%,現磨僅占16%。
第三,分析競爭對手,了解到星巴克目前面臨兩大瓶頸:價格太貴以及購買不方便。
3
這些分析說明什么?第一,中國的現磨咖啡市場還很大潛力,第二,瑞幸只要改變“價格高,不便利”的瓶頸,就能與星巴克形成對立,形成定位優勢。
所以你能看到最初瑞幸瘋狂地干著三件事:
第一件,瘋狂燒錢補貼用戶,把產品價格降下來;
第二件,瘋狂開店500家布局,在一線城市商業區建立最基本的網點密度,解決便利的問題;
第三件,把“快取店”作為核心,而不是外賣店;找氣質明星代言,保證瑞幸咖啡不掉價。
干好了這三件事,才有了瑞幸今天的上市。
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定位,才能瑞幸明白他們的目標客戶不是咖啡的愛好者和真正懂咖啡的人,而是亟待解“咖啡價格和便利”問題的這群人。
所以可以說,星巴克贏了口味,但瑞幸贏了定位!
4
過去,我們很多企業對定位的認識總會存在一個誤區:一提定位,就會率先基于用戶的角度,過分重視產品品質的反饋。
事實上,多角度的數據分析才能完善企業的定位。

互聯網是“無界”的,所以更需要我們用“無遠”的思維,去聚焦某個領域,去做針對性、精準的定位,把企業的產品、服務,定位到細分市場、利基市場里去。
比如我們的學員企業邁世信息技術,就把自己定位為機房監控標王。
針對性挖掘機房監控主機的新應用場景,然后組合成新的解決方案,獲得聯通,蘇州電網,農業銀行,新加坡很知名的動環監控廠商linkwise等超級大訂單。
而定位從哪里來,跟瑞幸一樣,從數據分析中來。
5
比如,通過對訂單大小的分析,把訂單分為三類:
1.小單項目2萬以下,訂單很多,但是技術服務時間最長,占比只有29%;
2.反倒是大單項目10萬以上,訂單筆數最少,但是技術服務時間最短,金額占比卻有42%;
3.而2萬到10萬之間,金額占比有29%。
一通分析下來,馬上就知道其實大單項目才是最終保障我們利益的重點。
所以他們今年啟動了一個計劃,叫“融合強資源客戶”,專門針對2萬以上訂單的客戶尋求合作。
再比如通過對新老客戶的分析,他們知道72%的業績來自于新客戶,28%的業績來自于老客戶,并且新客戶成交率大于老客戶成交率7%。
這就促使他們要采取“全網布局”的方式大規模大面積的去搜羅新客戶。
再比如,通過分析產品利潤,給產品進行排名,從而選出主打的核心產品。
最后還可以通過分析競爭對手,比較對手的獨立網站權重,體驗度,圖片等等,以及對手誠信通的實力,營銷投入的占比等等。
來尋找他們的弱點,以此來完善自己的產品以及營銷推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