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,你有沒有聽說過“ 斬斷戈爾迪之結”的故事?
古希臘傳說中,戈爾迪本是個農民,在耕地時候,他的牛軛上落了一只鷹。
預言家說,這是他要當國王的吉兆。
不久,弗里吉亞國王駕崩,神示說:“在前往宙斯神廟的路上,最先遇到的乘牛車者,將成為新的國王?!?
弗里吉亞人按照神示,遇見了坐在牛車上的戈爾迪,就奉他為王。
戈爾迪即位后,將改變他命運的牛車置于宙斯神廟之中,并用樹皮繩把牛軛捆在牛車上,打了 一個極難解開的繩結。
神的旨意說:凡能解開此結者,便是全亞洲的主宰。
公元前334年,亞歷山大率大軍來到戈爾迪烏姆的宙斯神廟。
神廟中,戈爾迪之結難住了世界上所有的智者和能工巧匠。
亞歷山大對這個傳說很感興趣,于是去看這個神秘之結。
他見到了車,見到了繩,但見不到繩頭和繩尾。
他明白若按正常途徑,是解不開這個結的。
他凝視繩結,猛然之間拔出寶劍,手起劍落,繩結破碎。
在場的人發出歡呼聲,齊聲贊譽亞歷山大是超凡的神人。
后來,亞歷山大真的成為了「千古一帝」。
“ 斬斷戈爾迪之結”,在今天指的就是能夠大刀闊斧去解決復雜的難題。
那么,今天擺在我們面前復雜的難題是什么?什么才是我們斬斷戈爾迪之結的利劍呢?
有人說:是融資困難。
有人說:是競爭激烈。
有人說:是人心難測。
有人說:是好項目太少。
有人說,還有人說。
反正就是:我太難了!
那么做什么容易呢?
聰明的,請你告訴我。
2350年以后的世界,人們越來越不再相信神話傳說,歌詞中都唱了,連“童話里都是騙人的”。
我們一邊高估自己的認知,一邊小覷了世界的宏闊。
在查理·芒格那里:對于手里拿著鐵錘的人來說,世界就像一顆釘子。
每個人的所知所學,都變成改造世界的工具。
創業者無不揮動他們手中的“大錘”,對這個不解的世界處處撞擊。
忘記了,之后的世界,唐吉訶德也有過相似的作為。
遺憾的是,你的“武器”沒有升級,而世界已經不是那個世界了。
每個人的大腦里,都有一種“多元化思維”的框架。
長期以來,人們都受制于這個思維模式。
這個思維有多糟糕呢?
盧梭在《社會契約論》中講:人是生而自由的,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,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,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。
對了,就是這個“以自我為中心”的思想,造就了每個人的不同結果。
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,我們每個人的奮斗都基于五個內容來展開:家庭出身、第一學歷、資源、社會關系、與個人經歷。
出身無法改變,其他一切,全在自己。
當下,奮斗的緯度更新為:文化水平、創造力、獨立思考、個性、與共同理想。
特別是在“知識就是力量”帶來的同質化之外,非智力因素一樣可能摧毀你的信仰。
該糾結的是學習跟不上變化,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呢?
伏爾泰說:假如你想知道是誰控制了你,那就看看誰是你不能批評的人。
你批評萬物,會不會批評自己?會不會把自省放在第一位?
經濟運行的近幾十年,成功的企業都成功了,沒有成功的還在路上。
成功有成功的原因,不成功有不成功的問題,無論怎樣:你都不是來享受過程的,對吧?
玻璃大王曹德旺說:國內超13億人,真正擁有消費能力的不足2億人,超過11億人都是沒有消費能力的;他們只是人群,僅此而已。
所以說,你得認清楚:誰是你的消費者?
他們為什么買單?
還有就是:你是誰?
經驗表明,少年得志與大器晚成多是個例,一個人最好的時間是32到47歲,這15年是建功立業最好的時間。
想要好好把握,還要回答另外三個問題:
你所屬行業的產業鏈未來是怎樣的?
你在這個產業鏈上處于怎樣的位置?
這條產業鏈需要的能力,你具備沒有?
這個把握需求,將需求產品化的能力,是關鍵。
不然的話,你就會沉浸在各種成本當中:
沉沒成本決定了你的過去;
邊際成本決定了你的現在;
機會成本決定了你的未來。
轉眼又是一年的歲終,這么多決定因素,是不是能夠成為你做出取舍的依據呢?
一個人做事,要懂得“當斷則斷”,不然的話,容易“其后必亂”。
上周末,分享到最后,我引用了黑格爾的一句話,他說:世界上大概有兩種人,一種畢生致力于擁有,另一種畢生致力于有所作為。
一個人,準備開始為夢想的一生付諸行動,弄清楚這個目的,無疑是必要的。
致力于擁有,與致力于有所作為,是不同的行為結果,它的實現手段會截然不同。
明確了致力于擁有,還是有所作為的目的,你就知道自己是缺少斬斷戈爾迪之結的利劍?
還是缺少斬斷戈爾迪之結的勇氣?又或者是對一切都毫無興趣,漫無目的?